近期,美国宏观经济层面出现了值得关注的新变化,尤其是特朗普政府似乎正在重蹈财政扩张、稀释债务的覆辙。在经历了几年的高速扩张后,美国政府已背负巨额偿债压力,加之美债利率持续高企,新发债务成本甚至高于旧债,使得“还本付息”成为一道难题。特朗普上任初期曾试图通过关税、削减开支等手段“化债”,但参议院通过的“大美丽法案”却将债务上限大幅提高,预示着未来十年将新增数万亿美元债务,这无疑表明特朗普政府最终还是回到了财政扩张的老路。
一、特朗普政府:财政扩张再抬头,降息诉求不减
从特朗普政府的最新动作来看,其首要目的依然是帮助美国政府“化债”。此前,他采取了多重手段,包括:
征收关税以增加政府收入。
白宫裁员以削减政府支出。
达成“海湖庄园协议”以期使外债利息归零。
持续向美联储施压,倒逼其降息。
这些措施都旨在缓解巨大的政府债务压力。然而,近期情况出现了一些变化:参议院通过了“大美丽法案”,将债务上限提高了5万亿美元,预计未来10年将增加3.5万亿至4.2万亿美元的债务。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,特朗普政府在经历了几个月的“改革尝试”后,最终还是回到了财政扩张的老路。
伴随财政扩张,通常需要降低利率的配合来稀释债务。因此,逼迫美联储降息,仍然是特朗普政府的核心目标之一。
二、美联储内部:降息分歧浮现,但无“真鹰派”
近期,美联储内部出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。6月的议息会议虽然按兵不动,暂未降息,但内部官员的分歧却相当大。其中,美联储理事沃勒(Waller)和副主席鲍曼(Bowman) 接连表态,支持最早在7月份启动降息。
然而,7月降息的要求其实是相当苛刻的。因为距离7月议息会议前,只剩下一份就业数据(指6月非农数据)。这意味着7月非农就业数据必须快速疲软,超预期大幅回落,才能触发降息。目前看来,美国就业市场的下行趋势相对平稳,要达到这种程度的疲软尚有难度。
因此,沃勒和鲍曼的激进降息立场,可能更多是基于政治目的——向白宫“递出投名状”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两人都是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被任命的美联储理事。其中,鲍曼在今年被特朗普提名为监管副主席,而沃勒更是市场预期中明年美联储主席的潜在候选人之一。
即便美联储内部出现了分歧,对于降息时点众说纷纭,但并没有真正的“鹰派”认为美国经济不需要降息。现在有的,只是“激进的降息派”和“温和的降息派”。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,美联储内部对美国经济的整体前景也是看空的,认为未来就业走弱仍是大概率事件。
三、下半年美国宏观焦点:经济衰退风险与降息时机
对于下半年的美国宏观经济,主要的关注点将集中在经济数据的下行上——何时开始下跌,以及下跌的程度如何,都将是市场关注的焦点。美国经济开始下滑,一方面符合在高通胀、高利率、高就业环境下企业盈利下修的历史规律;另一方面,也符合特朗普政府对降息的诉求。
因此,未来一个季度,经济停滞的风险可能再度成为市场交易的主导,这也可能成为9月美联储议息会议的“变盘导火索”。如果经济数据加速恶化,美联储最快可能在9月会议上重启降息,或者释放降息临近的预期。这将更有利于美债的表现。
四、对中国市场的影响:短期利好,中期需观望
对于中国市场而言:
短期维度: 更多的美联储官员表述与特朗普政府的降息诉求一致,加之美联储降息预期发酵,美债收益率下行,这有利于中国股市风险偏好抬升。具体表现可能为小盘股反弹、科技成长股修复,同时也带动了工业金属和商品的同步反弹。
中期视角: 则需要密切关注美国经济下行的程度。
如果美国经济下行大超预期,并带动全球经济衰退,那么中国的盈利拐点也会被进一步推迟,中国市场“二级火箭”的到来时间也就会被延后。
反之,如果美国经济下行不及预期,例如在特朗普财政再度转入扩张的带动下,经济下滑平稳落地,随后转入复苏周期,反而可能加速中国盈利拐点的到来。
目前市场对中国市场基本面的预期是,今年三四季度将迎来盈利困境反转,而2026年到2027年,基本面或许将会迎来实质性改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