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 月美国 CPI 数据公布后,市场反应呈现微妙分歧:同比 2.4% 与预期持平,环比 0.1% 略低于预期,核心 CPI 同比 2.8% 也小幅低于市场预测的 2.9%。看似平稳的数据背后,却藏着关税政策滞后效应与经济韧性博弈的复杂逻辑 —— 当食品项回暖与能源价格走弱交织,特朗普关税政策对通胀的真实冲击是否尚未显现?
一、CPI 数据 “温和” 背后的分项博弈
5 月 CPI 的 “温和” 表现源于多重因素拉扯:食品项环比从 – 0.1% 转正至 0.3%,能源项降幅却从 – 0.2% 扩大至 – 2.4%,油价低迷成为主要拖累。核心商品增速放缓至 0%,家具、医疗护理商品等细分品类虽有涨价迹象,但尚未形成广泛通胀压力,暂未明显反映特朗普关税政策冲击。核心服务项环比从 0.3% 降至 0.2%,其中租金维持 0.3% 的韧性,医疗护理服务却从 0.5% 骤降至 0.2%,显示服务消费端已出现分化。
这种 “部分涨价、部分收缩” 的格局,本质是库存周期与政策缓冲的短期结果。企业在关税落地前抢先进口囤积库存,暂时缓解了供应链成本压力,但 4 月中旬以来关税政策的持续纠偏是否能长期托底?从分项数据看,除能源外,食品、核心商品的价格韧性仍存疑,后续需警惕库存消耗后的成本传导。
二、关税冲击 “虽迟但到”:滞胀风险为何 “滞” 大于 “胀”?
尽管 5 月数据未完全体现关税影响,但历史经验与政策力度预示着冲击 “虽迟但到”。即便考虑最新关税协议,美国 2025 年有效关税税率仍可能维持 16% 以上,为 1937 年以来最高水平。当前企业抢进口形成的库存 “缓冲垫” 正在变薄,5 月后关税对制造业、零售业的成本压力将逐步显性化。
但与市场担忧的 “胀” 相比,“滞” 的风险更值得警惕。一方面,能源价格持续偏弱压制通胀中枢;另一方面,关税抬升企业成本可能抑制投资与就业,经济下行压力将反噬需求端。4 月非农数据虽显示就业市场仍有韧性,但 5 月后关税对中小企业的挤压可能逐步显现,形成 “成本上升 – 需求萎缩” 的恶性循环,这也是为何滞胀风险中 “滞” 的压力大于 “胀”。
三、美联储与市场的 “等待游戏”:降息何时落地?
CPI 数据发布后,美债利率应声下行,但美联储的 “降息按钮” 并未立即启动。当前经济数据尚未显示失速风险,关税对通胀的影响仍需观察,6-7 月议息会议大概率维持政策不变,降息可能推迟至 9 月。这种 “以不变应万变” 的策略,本质是在等待关税冲击的真实强度与经济韧性的博弈结果。
对金融市场而言,10 年期美债利率或在 4.2%-4.5% 区间震荡,下行空间受限于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;美股在 4 月因关税纠偏迎来估值修复,但 5 月后将面临盈利端的考验 —— 关税对上市公司毛利率的挤压、供应链重构的成本支出,都可能使前期涨幅难以持续。短期需警惕 “数据温和” 掩盖下的盈利风险,市场逻辑正从 “政策预期” 转向 “基本面验证”。
结语:当 “暂时平稳” 遇上 “必然冲击”
5 月 CPI 数据为市场提供了短暂的喘息窗口,但关税政策的长期影响如同悬而未决的 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需跳出 “数据表面温和” 的认知陷阱:美国经济的韧性还能抵御多久关税冲击?滞胀风险是否会以 “先滞后感” 的方式显现?美联储的政策转向又将如何适配这种非典型通胀环境?这些问题的答案,或许就藏在 CPI 数据背后那片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的政策与经济博弈之中。